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一场静悄悄的能源革新正深刻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为探寻这一变革的细节与影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心系农情社会实践队于1月16日奔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黄河镇北房社区,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实地调研之旅。
抵达村委办公室后,实践队员与工作人员迅速展开交流,聚焦村庄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项目推进情况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等关键议题。工作人员介绍道,“章丘区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号召,将新能源发展纳入区域重点规划。近年来,我们村借助政策东风,大力推广太阳能与风能综合利用项目,目前已初见成效。”
在村委的引导下,实践队员参观了村内新建成的太阳能集热场与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这些新能源设施不仅为村庄提供了清洁电力,还通过智能微电网系统实现了能源的高效调配与存储。村委工作人员表示,政府的补贴政策让村民们能够以较低成本引入先进设备,同时,定期的技术培训与维护服务也确保了项目的稳定运行。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农户家庭的能源消费模式。杜嘉润 供图
沿着村道前行,实践队员看到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在村民屋顶上熠熠生辉,与远处山间缓缓转动的风力发电机相映成趣。在村民李大爷家中,他热情地分享了自己的能源致富经历:“过去,我们家的电费支出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自从安装了光伏板,不仅自家用电无忧,多余的电量还能卖给电网,每年能增收好几千元呢!”李大爷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实践队员了解到,章丘区的新能源项目不仅让村民获得了直接的经济收益,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村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新能源电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兴起也吸引了周边村民回乡创业,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村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践队员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工作。企业负责人介绍,使用清洁能源后,生产成本降低了20%左右,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市场竞争力更强。他还表示,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创业,为村庄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到的农产品生产大棚。孙晓欣 供图
新能源的应用在改善村庄环境方面成效显著。实践队员从村委工作人员那里得知,村里建设了多个小型污水处理站,利用太阳能光伏系统为污水处理设备供电,采用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将生活污水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水资源,能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处理后的水资源用于灌溉与养殖,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村里的垃圾分类点,实践队员看到村民们正熟练地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村民小李说,“现在大家都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这些垃圾经过处理后,可以转化为能源或肥料,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社区利用有机垃圾,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或通过直接燃烧等方式,将生物质能转化为电能,为垃圾分类收集点的智能化设备、压缩设备等提供电力。通过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的结合,章丘区的乡村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营造了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到的垃圾分类亭。孙晓欣 供图
在与村支书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了解到,为了推动能源革新,村里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村支书表示,在项目推广初期,乡村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部分村民对新技术不了解、担心设备安装会影响生活等。但政府通过组织科普讲座、实地参观示范项目等方式,逐步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如今,章丘区的乡村能源革新已初显成效,但村支书深知,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他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新能源应用场景,如发展智能微电网、建设能源互联网平台等,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此次调研活动,实践队员们通过与村委工作人员的交流、实地参观、采访农户以及观察村内设施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了关于乡村能源革新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果显示,章丘区在政策支持下,积极推进太阳能与风能综合利用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民通过安装光伏板和参与新能源项目,获取了经济收益的增加。同时,新能源的应用有效改善了村庄的环境质量,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通讯员 李梦飞)
图为心系农情实践队员合照。李珂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