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于汶均)在历史长河中,珐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静静躺在岁月的画卷里但仍熠熠生辉。珐琅,一门源自古代宫廷的精湛技艺,历经了数百年的沉淀与洗礼,它不仅是匠人心血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这份古老的艺术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让非遗珐琅重焕新生,成为实践队此次社会实践的重要课题。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凤彩珐琅实践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于2025年1月1日至2月17日踏上了探索凤彩珐琅非遗传承的旅程,借由新媒体的翅膀,让这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艺遗梦·寻梦启程
实践活动伊始,凤彩珐琅实践队深刻认识到把握公众对非遗珐琅艺术认知现状和需求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实践队成员群策群力,精心策划了一份详尽且多维度的调查问卷。为确保调研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实践队成员采取了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调研策略。在线上,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广泛发布问卷,吸引了涵盖不同年龄层、地域和职业背景的参与者;线下,则深入社区活动中心、教育机构、艺术展览馆等地,亲自邀请市民参与问卷填写,并在过程中耐心释疑,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经过连续数日的辛勤工作,小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调研数据。对这些宝贵数据进行深度剖析后,实践队成员发现,多数受访者对珐琅艺术的认知较为浅显,主要依赖于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偶尔的曝光,且普遍认为珐琅工艺品主要用于收藏或礼品赠送。同时,调研结果还鲜明地指出,公众对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展现的珐琅艺术内容抱有浓厚兴趣。这一发现如同为小组点亮了一盏明灯,明确指出了以新媒体为核心传播媒介,是拓宽非遗珐琅艺术影响力、挖掘其市场潜力的有效途径。
匠心独运·技艺传承
走进珐琅工作坊,一股浓郁的艺术氛围扑面而来。匠人们以精湛的技艺,将一块块平凡的铜胎,经过掐丝、点蓝、烧蓝、磨光等多道复杂工序,最终幻化为一件件色彩斑斓、光彩照人的艺术品。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件作品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实践队与日照市如风书画个人工作室达成了合作,实践成员在工作室主理人梁艳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珐琅的制作流程,从选材到设计,从制作到成品,每一步都充满了匠心与坚持。这份对技艺的执着与热爱,更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基于此,实践队成员通过组织参观工作坊、开展手工艺体验课程等方式,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身感受凤彩珐琅技艺的魅力。在体验活动中,参与者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到精美的珐琅作品,还可以亲手体验制作过程中的乐趣与挑战。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不仅增强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更为技艺的传承培养了潜在的接班人。
科技赋能·破茧成蝶
面对传统技艺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实践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唯有借助新媒体的强大力量,方能拓宽凤彩珐琅的受众基础,让更多人领略并爱上这一传统艺术。基于此,实践队成员们积极投身于新媒体赋能的实践探索之中。实践队成员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广泛影响力,精心记录并呈现了珐琅匠人们的日常工作点滴,从匠心独运的设计环节到精益求精的成品制作,全方位展示了珐琅从创意到实物的华丽蜕变。这些既真实又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内容,凭借其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反响,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密切关注与深切喜爱,为珐琅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凤彩珐琅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之路。组成了以梁艳老师为核心包含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代英姿同学以及2024泰安地区美术联考状元周忠诚同学在内的美术指导团队,团队内不断对接美术意见,创造新的富有创造力的图样,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系列既保留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的珐琅作品。例如,如风十二生肖系列、如风礼盒系列以及如风漆扇系列这三大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更为珐琅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文化自信·共绘未来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与实践,实践队成员欣喜地看到,凤彩珐琅在新媒体的赋能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来。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此次社会实践让实践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新媒体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为古老技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更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而是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与各地的观众产生共鸣。
展望未来,实践队成员将继续探索新媒体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新路径和新模式。通过不断创新与突破,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共同绘制出非遗文化传承的新篇章。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新媒体的翅膀托起传统文化的梦想,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