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山东大学“同心团”成员于1月26日至27日深入山东省滨州市中医医院开展社会实践。围绕高校生命健康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团队通过参观调研、访谈交流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为高校生命健康教育的创新探索提供有力支撑。
“同心团”成员抵达医院后,首先在医师于迪女士的带领下,进行了全面的参观。医院配备了AED设备、储备了充足的应急药品,并张贴了多种有关急救教学的海报,设施完善,展现了中医院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宗旨。
访谈中,于迪女士介绍,医院始终将急救培训列为重点工作,面向全体医护人员及行政后勤人员,定期开展涵盖心肺复苏(CPR)、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核心技能的培训,采用理论授课,情景模拟,实操考核一体化的模式,确保培训实效性。另外,非医疗岗位员工也能熟练操作AED设备,这是院内安全文化的重要体现。面对师资、场地等资源限制,滨州市中医院积极拓展合作网络。目前,医院已与滨州市红十字会、多所高校及中小学建立长期协作关系。此外,医院还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等提供实训基地,助力培养急救后备人才。校院联动让急救教育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面辐射”。
在技术应用层面,滨州市中医院率先试水数字化工具。医院通过线上学习等方式,提供在线课程学习、急救知识普及等功能,尤其受到医院工作人员欢迎。通过线上学理论,线下练实操的模式,急救技能掌握效率提升。
然而,医院也坦言,部分老年群体对数字化工具接受度较低,未来需要多样的数字化工具,比如加入语音指导功能。针对急救普及的痛点,于迪女士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推动急救培训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二是联合社区开展急救员培训计划;三是共建急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急救培训数字化工具的完善。此外,实践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访谈反馈。调研数据显示,约半数参与者曾接触过相关数字化学习工具,对其资源整合能力与时间自主性给予肯定,同时也反馈了缺少实时互动、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等挑战。大部分受访者明确支持引入数字化急救教育模式,并提出优化建议。
在此次实践中,“同心团”通过访谈梳理机构培训难点、合作方向及数字化需求,结合问卷获取公众对健康平台的优化建议。团队将据此制定报告助力高校数字化教育,并联动多方开展主题活动,推动健康科普体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