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能源消费模式对于改善居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乡村天更蓝、水更清,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村民生活品质,1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心系农情”社会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采访调研,探究大汶口镇乡村能源消费模式的变化及对生态环境和村民生活品质的影响。
传统能源困境凸显
为了了解大汶口镇的能源消费模式的历史,实践队员来到大汶口镇王家院村与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展开交谈,主要就传统能源使用情况以及使用传统能源的不良影响展开采访调查。工作人员介绍到,长久以来,王家院村的村民们依赖煤炭与薪柴,维持着炊事与取暖的基本需求。
实践队员向村民采访回忆实际情况,了解到燃烧煤炭不仅污染了空气,更直接影响着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村民李大爷对此感触颇深,他无奈地叹息:“一到冬天烧煤,屋里屋外全是煤灰,刚打扫完,没一会儿又落一层,根本清理不完。而且非常影响健康,每到冬天就咳嗽不止。”除了对健康的威胁,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导致村庄周围的空气常年处于浑浊状态,能见度低下。
村民向实践队员介绍道,他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穿梭于山林之间,砍伐树木、搬运柴禾。获取薪柴对环境危害更加严重,长期的过度砍伐,让周边树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每逢雨季,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不仅影响到农田的肥沃程度,还使得大汶河河道泥沙淤积,水生态系统遭受重创。据镇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过去由于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村庄每年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远超国家标准,生态环境已然拉响了“红色警报”,一场能源变革迫在眉睫。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村民传统能源的危害。王璐玥 供图
新能源项目落地生根
面对传统能源带来的种种弊端,大汶口镇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果断踏上新能源探索之路,积极引入一系列新能源项目,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在了解到传统能源使用的历史困境后,为了了解大汶口镇新能源的推广历程,实践队成员来到大汶口镇镇政府,向工作人员采访能源消费模式变革的过程。
太阳能项目与光伏发电率先在多个村庄落地开花,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板便出现在村民的房顶。镇政府深知推广新能源的关键在于赢得村民的信任,于是组织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宣传,耐心讲解太阳能在节约电费、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诸多优势。然而,新事物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在新能源推广前期,村民们普遍心存疑虑,担忧高昂的安装成本、不稳定的效果以及后续维护问题。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镇政府精心挑选了几户具有代表性的村民家庭作为试点。王大哥家便是其中之一。安装后,他发现,只要有阳光,太阳能热水器便可提供热水,几乎可以满足家庭全天的热水需求。光伏板使每月的电费支出大幅减少,原本沉重的用电负担瞬间减轻。不仅如此,多余的电量还能通过并网售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王大哥难掩喜悦:“一开始,我还担心这是骗人的,现在看来,这新能源真是给咱省钱了,不用每天烧那么多煤炭,而且听说还能保护环境,一举多得!”
王大哥家的成功示范,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村民们对新能源项目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向村委会咨询、申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板,太阳能和电能在大汶口镇迅速掀起热潮。
图为大汶口镇一村民家中的太阳能热水器。王璐玥 供图
能源变革带来新貌
新能源在大汶口镇的广泛应用,如同一剂强效的生态修复良方,让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如今,清洁能源全面替代传统燃煤,大汶口镇的天空逐渐恢复湛蓝本色。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复苏与发展。曾因环境污染而被迫关闭的农家乐,如今重新焕发生机。农家乐不仅生意越来越好,还成为了大汶口镇新能源成果的“活招牌”,吸引着更多游客前来体验绿色乡村生活。
能源变革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在经济领域,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大汶口镇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催生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服务产业。曾经因缺乏发展机会而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如今纷纷看到了家乡的希望,选择回乡创业。实践队员采访到一名大学毕业返乡生小李,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成立了一家光伏设备维护公司。小李满怀激情地说:“以前村里没有什么好的发展机会,只能出去打工。现在新能源产业在家乡兴起,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创业梦想,不仅能为乡亲们服务,还能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
据镇政府统计数据显示,新能源相关产业已在大汶口镇创造了上百个就业岗位,涵盖从生产制造、设备安装到运营维护等多个领域。这些岗位不仅吸引了年轻人回流,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极大地增强了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强大助推力。在新能源的有力支撑下,大汶口镇的发展潜力持续释放,正焕发出愈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展望未来,随着一系列前沿新能源技术及创新项目相继在大汶口镇落地实施,这片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盎然发展活力的土地,将依托绿色能源带来的强劲动力,稳步迈向全新发展阶段。(通讯员 王璐玥)
图为心系农情实践队合影。李珂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