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语”短情长社会实践队这支充满热情与活力的队伍,走进了三孔景区,围绕其中语言景观这一独特文化现象展开了深入调研,为语言文化研究传承贡献了青春智慧。
实践团队首先踏上实地调查之路,深度涉足三孔景区的每个角落,用镜头记录下各类语言景观。店铺招牌、指示牌、宣传栏、文化墙等都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队员们仔细观察、认真拍照,收集了大量一手语言景观资料。这些一手资料涵盖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语言展示形式,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回到驻地后,队员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整理。他们从语言文字的使用、设计风格、语言性质等多个角度对语言景观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出三孔景区语言景观的特点。在整理过程中,队员们发现语言景观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社会风貌的直观体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语言景观,实践团队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广泛收集多方主体的看法。他们设计了针对性强、涵盖面广的问卷,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中展开调查。同时,选取了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居民等作为访谈对象,深入了解他们对语言景观的认知、态度和期望。通过收集到的有效信息,实践队员们总结归纳了三孔景区语言景观的特点,细致探寻其文化传播路径,并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文化特色。
然而,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游客互动关系方面,文字介绍类语言景观虽内容详实但缺乏视觉冲击力;艺术书法类具有独特魅力但专业性较强;服务导向类字刻实用性强但文化内涵相对较弱。并且在对不同主体的访谈中,部分游客反映店铺招牌等私人语言景观在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呈现上只追求商业价值而显得较为肤浅。有居民认为部分语言景观缺乏文化内涵,与孔子文化不太协调,这可能会给游客带来文化上的误解,不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实践团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如在标牌设计中融入更多儒家文化元素和故事背景,鼓励店家结合自身的经营特色,创新性地融入儒家文化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于实践队员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调查研究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深入了解语言景观发展现状,队员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坚定了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的决心。对于语言文化研究领域而言,团队所收集的一手资料和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推动语言景观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此次活动也有利于引起社会对语言景观的关注,提高了公众对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为营造更加规范、美观、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