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语”短情长实践队,深入曲阜三孔景区,针对景区内的语言景观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调研。此次调研旨在通过对三孔景区语言景观的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为景区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三孔景区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景区内的语言景观,无论是古老碑刻上的文字,还是现代标识牌上的解说,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信息,成为展示儒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调研过程中,他们运用实地考察、拍照记录、访谈交流等多种方法,对景区内的各类语言景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他们不仅关注到了古建筑上的楹联、匾额等传统语言景观,还对景区内的现代导览标识、宣传标语等新兴语言元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的交流,了解不同人群对景区语言景观的认知和感受,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此次调研发现,三孔景区的语言景观在传承儒家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语言规范化、国际化以及与现代游客需求的契合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部分指示牌、介绍牌存在错别字、语法错误,用词随意,影响游客对景区内涵的理解和管理水平评价;外文标识不仅风格不统一,还存在数量不足问题,小众景点周边几乎无外文介绍,降低国际吸引力与文化传播效果;现代游客倾向趣味性、互动性文化信息,而景区传统语言景观解读缺乏通俗性与互动体验,宣传标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未利用新兴技术,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游览需求 。此次实践调研活动,有着多层面的重要意义。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依旧影响深远。实践队通过剖析语言景观,将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儒家思想、道德观念、礼仪规范等进行深度挖掘与梳理,助力儒家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更有效的传承与延续。在旅游发展层面,语言景观是景区对外展示的重要名片,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队员们提出的建议,聚焦于解决当前景区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优化旅游服务。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来说,这次实践调研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契机。在与景区工作人员、游客的交流互动,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未来走向社会积累了宝贵经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