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日照1月15日讯(通讯员 丁明辉)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度与认同感与日俱增。在华夏大地的广袤乡村中,农民画以质朴的笔触、鲜艳的色彩,描绘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农民画不仅是农民艺术家们表达情感与生活的独特方式,更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见证。为了更深入地洞悉农民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全方位地挖掘、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阡陌绘梦实践队于2025年1月14日赴日照市图书馆和乔诺美校开展社会实践。
详析背景,深入调研
实践队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到,农民画作为通俗画的一种,其风格奇特,手法夸张、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农民画起源于民间,最初是农民们在日常劳作生活之余,为了记录生活、表达情感而进行的创作。远古时期,类似的民间绘画形式就已出现,如岩画,其中部分可能出自当时的劳动者之手,虽技法简单,但已具备记录生产生活场景的功能,像狩猎、采集等画面,这可看作是农民画的原始雏形。到了唐宋时期,民间绘画在乡村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反映乡村生活的绘画作品在民间流传,如描绘农耕场景、乡村节日庆典等内容。不过,此时还未形成统一的“农民画”概念。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农民画逐渐崭露头角。20世纪5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画作为反映农村新面貌、新气象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鼓励。各地纷纷组织农民开展绘画创作活动,农民画的创作群体不断扩大,作品数量大幅增加。这一时期的农民画主要以歌颂劳动、宣传国家政策、展现农村建设成就为主题,风格质朴、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农民画风格各异,深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江南地区,农民画风格细腻、婉约,色彩淡雅,常常描绘水乡风光、田园生活,如江苏邳州农民画,作品中多展现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景致,线条柔美流畅,体现出江南文化的温婉气质;而在北方地区,农民画风格粗犷豪放,色彩浓烈鲜艳,多以民俗活动、民间故事为题材,画面充满张力,反映出北方人民豪爽、热情的性格特点和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蕴。
深入实践,有序开展
阡陌绘梦实践队在这次日照市图书馆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到农民画不仅丰富了公共文化的艺术宝库,让更多人了解民间艺术,还还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共进。日照农民画取得了诸多显著成就,例如,1988年,日照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21年,日照农民画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创作作品数千件,其中100多件在全国展览中获奖,80余件被国家收藏,另有300余件被文化部作为对外交流项目带到国外展出。在人才培养上,成立了日照县农民画协会、日照市农民画院、日照市农民书画美术研究会等组织,为农民画的创作、交流和传承提供了平台和支持,培养了大批农民画人才,如叶连品、丁原平、乔诺等。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开发了农民画绣等衍生产品,将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用刺绣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艺术根植性和实用性融入了居家装饰品,改变了“日照农民画”单一的艺术欣赏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满足了人们对旅游工艺美术品的需求。
感悟历程,归纳心得
农民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纽带。在新时代,应更加重视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实践队员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共进,汇聚起每一个人的力量,就一定能够推动中华文化持续蓬勃发展,让古老而璀璨的中华文化跨越地域与国界,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独特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欣赏农俗画作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姜泽阳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画廊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孙文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