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破局,在转型中优化。通过工作人员与各方资源的不断努力、协调发展,如今,农民夜校对村民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走进夜校,开启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征程,农民夜校也在转型中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济宁市泗水县杨柳镇农民夜校,队员们发现这里的教学内容与现实农业生产需求严重脱节。课程大多局限于传统农业技术,对于当下至关重要的现代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等领域涉及极少。一位种植大户无奈地表示:“现在市场变化太快,我们种出来的东西常常卖不上好价钱,要是能早点学到市场方面的知识就好了。”这种教育与实际需求的不匹配,使得农民在面对农业产业升级和市场波动时,显得手足无措,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威海市临港区西道头村农民夜校则面临着教学资源与设施匮乏的困境。夜校不仅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器材等,而且师资队伍也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些兼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农民夜校的教学工作中,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据一位兼职教师反映:“有时候想给村民们展示一些新技术的操作视频,但是设备不给力,只能干着急。” 在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西良子村农民夜校调研时,队员们注意到农民的参与度不高。由于农民日常劳作十分辛苦,闲暇时间较少,加上夜校缺乏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导致他们对夜校的参与热情较低。部分农民表示:“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实在太累了,而且感觉去夜校学习对自己的实际帮助也不是很大。”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夜校的教育成效,也制约了其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