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时至今日,黄河的生态环境仍然与黄河流域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为了贯彻落实整治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政治方针,赋能黄河治理新动力,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聆青川美韵,瞻碧水清源”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1月15日至1月16日走进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大汶河堽城坝、禹王庙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意在观察沿岸地貌,助力黄河治理,赓续文化血脉。
沃野绵绵,以植被恢复固守丰腴土壤
实践队员通过上网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到:黄河流域土壤的主要类型是黄土。黄土颗粒细小、土质疏松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有利于进行农业耕作。但由于黄土极易受到水力侵蚀,会导致上游发生水土流失,下游出现泥沙淤积的现象。因此在黄河中上游采取“打坝淤地”的措施,下游通过“守土清沙”的方式来减缓“地上河”的进一步发展。
在实地考察环节,队员们注意到黄河两岸的植被以芦苇与杨树为主。杨树是沿黄生态绿化中的重要树种,起到防风御沙、固水守土的重要生态作用。据工作人员描述,目前黄河沿岸的生态风景区都致力生态修复筑牢绿色屏障,实行生态绿化修复保护工程。在黄河沿线诸多地区建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景观林,打造绿色生态观光带,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生态经济双向协同发展。
笃行孜孜,以亲身躬行助力生态恢复
实践队员们在了解到黄河沿岸植被恢复生态绿化的重要性之后,继续与景区内工作人员们一道参与植被种植的工作。在相关单位专业人士的讲解与培训下,实践队员们学习到了如何正确种植树木幼苗,如何选择合适的树种以及多类树种的特色与生态作用。
黄河沿岸植被恢复生态绿化离不开黄河水的滋润,黄河水源的清洁也需要植被的生态功能助力。实践队员前往济南黄河沿岸与泰安大汶河沿岸进行水质检测,以了解目前黄河水质的基础情况,进一步探讨黄河水质对于生态绿化工程可能的影响。针对沿岸部分河道存在环境污染的情况,实践队员们在河道管理员的帮助下对附近河道进行了垃圾清理,使原本河道焕然一新。这不仅贴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发展要求,而且实践队员们在检测、清洁过程中互帮互助、逐步深入探索,使队员们意识到美丽清洁的生态环境不能只靠治理,更要靠我们每个人做出行动,切实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碧水悠悠,以隐隐红心赓续文化血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月16日,实践队前往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大汶河堽城坝与附近的禹王庙进行参观。队员们走进堽城坝与禹王庙,体悟华夏先祖们治理洪涝灾害的智慧,感受黄河历史文化遗产的浓厚人文气息。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中的“黄河福兽”、“云从龙”石碑、“泺口九烈士纪念碑”等展览品都给实践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体会到黄河本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
“如今黄河沿岸稳定的生态环境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业。”一位黄河管理局工作人员如是说到。随后实践队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山东省黄河流域治理历程”模块区域。实践队员们通过了解黄河治理历程进一步加深了对于黄河生态保护工作的理解,也意识到黄河治理工作“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需要一代代人接续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