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亮与六便士》本身就充满了哲理和象征意义。月亮是美丽的、遥远的,它象征着理想、艺术、自由和追求,而六便士则是现实的象征,代表着物质、安稳的生活和常规的社会期望。斯特里克兰选择放弃六便士,追求月亮,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对比,也是人类在面对自己内心渴望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挣扎。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月亮”,而现实生活中的“六便士”却往往让我们局限于狭小的空间,无法自由追求梦想。
斯特里克兰的决定,虽然看似极端,甚至是“自私”的,但他却从未停下对艺术真理的追求。他的“月亮”便是绘画——一种非凡的艺术形式,远离平庸的日常生活,追求那种纯粹、独立、不拘一格的创造。相比之下,影片中其他人物的生活充满了对物质的追求和世俗的满足,他们可能拥有一个相对安稳、幸福的家庭,但却缺乏那种内心的呼唤与激情。他们满足于“六便士”的世界,而忽略了更高远的理想。
塑造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复杂而极具魅力的角色。他的行为充满了矛盾与自私,但他对艺术的执着却无法被忽视。他放弃了幸福的家庭、妻子和孩子,离开了繁华的伦敦,前往遥远的塔希提岛,过着贫困而孤独的生活,独自画画,直至死去。虽然他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甚至觉得可怕,但他追求的纯粹艺术,却带给我们一种震撼。斯特里克兰的内心是封闭的、冷漠的,他不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他,也不在乎自己是否被社会接受。他仅仅关心的是内心的声音,关心的是能否找到自己的艺术生命。他的人生虽然孤独、痛苦,但却充满了某种原始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不断向着“月亮”进发,尽管它在天边永远无法触及。
正因为斯特里克兰的“自私”与“无情”,他与社会的关系变得疏远,他的身边没有朋友,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者。影片中的叙述者对他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理解和同情,也有无法认同的批判。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影片想要传达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艺术与生活的矛盾,个体的孤独与社会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