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进一步了解新时代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和创新路径,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心向农实践队队员2023年7月20日前往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茹家庄展开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了解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提供切合实际的对策和创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擦亮红色标识,助力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有关部门借助当地的红色资源,建设培育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加大地方、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投入力度。从和几位普通村民以及新兴职业农民的访谈中发现,我国乡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及时补足和加强。
访谈人员普遍反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农民获得的增值效益比较低,深入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发现,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相关人才的支持力度不够以及网络通信等宣传力度有待加强。要解决好这些现实问题,国家需要加大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进相关产业的人才,利用新型网络平台加强宣传。同时乡村应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健全红色文旅产业链,提升红色文旅价值链,提高综合效益,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特色红色文旅富民产业,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传承红色基因,铸就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有关部门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探寻革命遗址和珍贵文物,宣讲红色故事,推进文化振兴。从和几位普通村民以及乡村教师的访谈中发现红色文化以多样化形式实现活态化传承,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访谈人员普遍反映农村红色文化活动开展活动形式匮乏,组织机构并不完善,队伍也并不健全。要解决好这些现实问题,政府应从战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建立文化编制,组建乡村文艺队,扶持文化能人和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同时,建立乡村文化娱乐、办公专用场所,完善相应配套基础设施。进而能够采用戏剧、歌曲和影视以及借助新媒体宣传等,拓宽红色文化活动表现形式,丰富红色文化活动内容,让乡村居民分享越来越多的优质红色文化资源。促进乡村红色文化振兴,开展乡村品牌文化建设,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用好红色资源,助力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人才兴,事业兴;人才活,全局活。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有情怀、有抱负、有才华的各类人才接续奋斗、续写好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春天故事”。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有关部门提升基层人才的基本待遇保障,加大创业补贴力度,加强相关人才培育,推进人才振兴。从和几位普通村民的访谈中发现,乡村发展绿色经济,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使用有机化肥,居住环境得到相应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急需弥补。
访谈人员普遍反映目前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相关人才仍然相对缺乏。要解决好反映出的现实问题,需要做到引才、育才、用才和留才,在每个环节上下功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这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红色文化是一种强调革命情怀的高尚的文化。红色资源作为最鲜活的历史教材,记载着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见证社会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趁风华正茂之际,我们应该以红色精神为不竭力量之源,树立远大人生追求与志向,筑造青春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