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方向。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实施情况,探索助力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路径,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兴农先锋实践队于2025年1月18日前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开展“助力农业农村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乡村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创新思路,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调研农业产业现状,挖掘发展潜力
农业是乡村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效。实践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详细了解了[具体乡村名称]的农业种植结构、生产方式、销售渠道以及面临的挑战。
调研发现,该乡村的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粗放,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此外,农产品销售主要依赖于传统的集市和批发商,销售渠道单一,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益难以保障。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建议引入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关注农村人才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在与乡村干部和村民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了解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乡村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难以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践队员建议加强农村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电商培训、乡村旅游培训等各类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者等各类人才回乡创业,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此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三、探索乡村文化建设,凝聚发展合力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实践队员在调研中发现,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传统民俗、古建筑、民间艺术等,但这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足,乡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此,实践队员建议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建立乡村文化博物馆,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组织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乡村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乡村文化,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凝聚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四、推动农村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实地考察乡村的生态环境时,实践队员发现,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不断发展,乡村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垃圾处理不当等,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村民的生活品质。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员建议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此外,加强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开展植树造林、庭院绿化等活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通过农村生态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次“助力农业农村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实践队成员通过深入调研,全面了解了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创新思路。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明确了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农村人才建设方面,探索了培养和引进人才的途径;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找到了凝聚发展合力的抓手;在农村生态建设方面,制定了打造宜居环境的措施。展望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关注该地区的农业农村发展,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助力。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共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乡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