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民夜校承担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唤醒农民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再塑乡村社会的功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诠释了关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新企盼与新要求,为农民夜校的转型之路提质增效。基于此,2025年1月15日至1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兴农先锋实践队队员分小组分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杨柳镇农民夜校、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西道头村农民夜校、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西良子村农民夜校、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农民夜校等典型农民夜校开展实践活动,了解当前农村夜校开办过程中的现有资源、发展挑战,并构建其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肇端:农民夜校转型前路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民夜校在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夜校现有的资源情况,以便进一步优化其教育服务功能,实践队着重选取了省内办学独具特色、教育功能较为全面的几所典型夜校开展调研,掌握了当前支撑农民夜校运转的可用资源和潜在资源。在走访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民夜校的教师主要由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组成。这些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农业知识,例如在种植技术方面,他们能够详细讲解各种农作物的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像在寿光的一些农民夜校,蔬菜种植技术推广人员可以精确地传授不同季节蔬菜种植的要点。还有一些退休教师也参与其中,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将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传授给农民学员。在沂蒙山区的某些夜校,退休教师会定期为农民讲解基础的文化课程,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而在物力资源方面,由于地区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在农民夜校建设投入的资金也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农民夜校的教学场地利用了当地的村部会议室、闲置的学校教室等现有资源。这些场地虽然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空间布局上,有的教室桌椅摆放不够灵活,不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活动。少数地区还专门新建了现代化的农民夜校教学场所,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舒适的桌椅等。在青岛的某些农村,新建的农民夜校教学场所还设置了小型的农业实践操作区,方便学员进行实地操作。而在教学设备方面,主要包括投影仪、黑板、粉笔等基本设施。然而,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夜校,这些设备的更新换代较慢,投影仪的清晰度不够,影响教学效果。部分发展较好的夜校已经配备了电脑、网络设备,能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威海的一些农民夜校,学员可以通过网络设备观看农业专家的远程讲座。
目前,一方面以济宁市泗水县杨柳镇农民夜校为例,农业技术课仍是农民夜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涵盖了种植、养殖等多个方面。而针对不同地区新的发展需求,其课程资源也会更新,“政府扶持加专家援助”构成了现有的夜校格局。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农民精神文化提升的加持。夜校开设了文化素养类课程从方方面面丰富农民素养,在文化知识方面,为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提供识字、算数等基本教育;在法律法规方面,向农民普及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在乡村文化传承方面,有的夜校会开展民间手工艺制作、地方戏曲演唱等课程,极具地方乡土文化气息。
二、探索:农民夜校转型桎梏
农民夜校在办学条件方面体现出地区不平衡性,学员年龄结构相差大、流动性强,农民的学习能力也构成教育中的一大难题。首先,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且在办学方面缺乏统筹设计、规划,农民夜校目前仍处于各村探索性发展阶段,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村庄供给能力有限、办学能力不均衡、硬件方面的问题,都影响着最终的办学效果。作为一种非正规化的教育,以自愿参加为主,很难固定成员。其次,农民的现实情况决定,农民夜校参与学员人数上不固定,这容易导致学习的连贯性难以保持,学习的效果要打折扣。最后,农民的学习能力存在障碍。参加农民夜校学习的农民,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的学历基本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还有少数没有接受过学历教育,学习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讲授和对线。
三、矫正:农民夜校转型新路
农民夜校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发展,势必要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目前为适应我国的经济转型期,农民夜校也要开辟一条深刻的转型之路。放眼历史,可以供后人借鉴的经验主要来自:五四前后以“教育救国”为宗旨的平民教育,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先辈进行的农民教育实验开创乡土教育先河; 另一个便是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所进行的农民教育,包括我党早期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及后来的农民夜校、半日学校、扫盲班、学习小组、工农速成中学等,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基于前人的奋斗经验,结合现存的困境与挑战,对于问题采取“各个击破”的态度,首先就要明确办学目标。农民夜校的目标就是培养现代化的农民,即现代农民的培育和塑造,使他们既具备农业现代化的专业能力,也具有现代公民的公共参与能力。其次,要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这不仅体现在“硬条件”上,还要提升自身“软实力”。前者既要兼顾硬件设施的完善和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落实好主体责任,可以实行校长制,由各村支部书记或者村委成员担任夜校校长,由校长统揽夜校各项工作;还要努力解决农民学习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农民的学前辅导和课后看顾,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后者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针对性的提高。要以农民的发展需要作为农民夜校课程建设的目标,采取分层教学,采用多层次、多维度、多手段的教学组织方式。尤其是可以推广小众化、个性化的教学,针对青壮年农民的农业现代化相关技能培养,促使他们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农民夜校的工作在推进过程中离不开调查研究,要根据群众意见及时调整工作中的不合理之处,使夜校转型之路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兴农先锋实践队,将始终走在探索农民夜校发展新模式的探索道路上,致力于发掘一条农村农民生活生产的新样态、打造农民夜校生长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