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优化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乡村全方位振兴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并释放人的潜力与活力。而农村文化讲堂,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提高农民综合素养的重任。它不仅推动农民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现代化进程,更着重于催生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引领农民在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上并驾齐驱,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发展蓝图。曲阜师范大学兴农先锋实践队队员分小组于2025年1月15日,前往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杨柳镇农民夜校、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西道头村农民夜校、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西良子村农民夜校、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农民夜校等典型农民夜校开展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梳理山东农民夜校现存问题,剖析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农民夜校在办学条件方面体现出地区不平衡性,学员年龄结构相差大、流动性强,农民的学习能力也构成教育中的一大难题。首先,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且在办学方面缺乏统筹设计、规划,农民夜校目前仍处于各村探索性发展阶段,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村庄供给能力有限、办学能力不均衡、硬件方面的问题,都影响着最终的办学效果。作为一种非正规化的教育,以自愿参加为主,很难固定成员。其次,农民的现实情况决定,农民夜校参与学员人数上不固定,这容易导致学习的连贯性难以保持,学习的效果要打折扣。最后,农民的学习能力存在障碍。参加农民夜校学习的农民,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的学历基本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还有少数没有接受过学历教育,学习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讲授和对线。
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杨柳镇农民夜校的调研中,实践队员留意到教学内容和当下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存在显著落差。课程大多围绕传统种植养殖方法,对智慧农业技术、农产品电商运营等新兴且关键领域的培训极为匮乏。这种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的脱钩,使得农民在面对农业现代化转型和市场多元化需求时无所适从,严重束缚了他们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的发展活力。与此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西道头村农民夜校,实践队员发现教学资源与设施的短板成为限制夜校发展的主要障碍。夜校的教学设备陈旧,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不足,师资队伍以当地兼职人员为主,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这无疑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阻碍。
此外,在信阳市光山县泼陂河镇农民夜校,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农民日常农事活动繁忙,且未能充分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参与夜校学习的热情不高,这不仅影响了夜校教学效果的达成,也制约了夜校对乡村振兴推动作用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