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各省、市、县已全部成立残联,98.5%的乡镇成立残联,99.3%的社区成立残协。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得相当完备,但是基层组织在建设发展上的情况如何呢?残联残协的存在是否有名无实?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调研了解。为此,广西师范大学“残障共进社”前往雁山区莫家村进行深入调研。
走进莫家村村委办公所,接受我们访谈的是莫委员。在与莫委员交流讨论期间,我们了解到目前莫家村残疾人组织建设面临着人才稀少、服务欠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该残协只配备有一个负责人,而且负责人还是身兼多职,既是残协负责人又是村委妇女主任。处理的事情会比较杂且多,可能会影响效率。
二、该残协目前暂时没有开通入户评残或者集中评残的服务。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该残协内部管理有序、外部调动性强,社会支持网络较为发达。在与莫委员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组织内部是有一个规范、公正、透明的补贴发放流程的。首先村委会内部商讨选定合适人选,具体会根据伤残情况评定,如果面临同等程度的伤残人员但名额不足的情形,会考虑按年轮流发放残疾补贴,最后把补贴发放情况公布村民群和村委公告栏,实现政务公开。与此同时,该残协积极调动起外部力量,邀请爱心慈善组织和专业护理人员入村来为残疾人提供暖心服务,例如给他们剪指甲、翻身、擦背、买药、聊家常等等,弥补残疾人物质和精神上的空缺。
经过本次深入村残协进行调研,我们发现了残疾人基层组织在建设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致力于团队进一步探寻“最后一公里”的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