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读《罪与罚的彼岸》有感——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李禹霏 阅读:28929 复制标题和网址

《罪与罚的彼岸》,是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犹太人所写,书中讨论了精神的极限、酷刑、人需要多少故乡...

关于精神的极限

“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集中营里更显示出显示的力量,没有任何地方有如此多的现实,没有任何地方会让超越现实的尝试显得如此廉价...认识到这一点不需要语义分析,不需要逻辑句法,看一眼塔哨,闻一闻焚尸炉里脂肪燃烧的味道足矣”

他说集中营是最现实的地方,任何哲学、文化,带有思考得东西在这里都是无人在意的,闻一闻焚尸炉脂肪燃烧的气味便能清醒过来,人们变得麻木,变得只想如何生存下去…这是集中营对人性的抹杀。至于这段话为什么让我印象如此深刻,我想,或许现实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理想”或“梦想”的集中营,普通人迈入社会,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谋生,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年少时畅谈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似乎变些廉价。社会是残酷的,是吃人的,我们想要逃离却无法摆脱社会的土壤。

关于故乡

我也看到了一位游走在国家之间的犹太人,一个犹太民族的对自我认同的追寻,国家何在,文化何在,自己的安居之所又何在?

一个人有多少个故乡呢?作为一个在外地求学的游子来说,这句话也触动了我,我常有在,家、上学之地、游历所到之处之间的不确定感,一个小小的行李箱,可以装下我所有的生活必需品,我每隔几个月就要会移动,一些刚刚建立的关系、培养的感情又要暂时断开,这种长期的不确定性让我感觉家乡好像很远,它给我得支撑的力量越来越弱,但我又偶尔极其思念这个被叫做家的地方,甚至一句歌词便会热泪盈眶,我想的司机家人吗?是家这个物质载体吗?还是只是“家”这个字所寄托的情感,千千万万个游子寄托在这个字上的厚重情感。

所以,人需要多少个故乡呢?如果可以给这个问题第一个也是暂时的回答的话,我想说,他能背负在身上的故乡越少,需要的就越多。

关于酷刑

作者也提到他所受到的酷刑,在第一个人打他的时候,他说他失去了对世界的信任,“没有任何防备,没有援手能将它挡开,就这样,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终结了,再也无法复苏...”之前建立在人与人对彼此身体尊重之上的信任完全崩塌,原来可以有人完全行使对一个人身体的权力,行刑之人体验到的权力的肆无忌惮完全建立在另一个人的痛苦之上,他人在承受痛苦和面对死亡时的惨叫向他证明,他是肉体和精神、生命和死亡的主宰,被折磨的人惊讶的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作为绝对主宰的他人,在这样的人那里,主宰显示为施加苦难和毁灭的力量。

一场屠杀带来的对一个人一生的折磨,即使是逃离出来仍面对难以融入的困境,对人群的疏离,漂泊无依的孤独,回忆的痛苦…他的振臂疾呼不仅仅在于几个人的觉醒,而是所有人应该一直铭记、反思这样的史实。

举报

相关内容

生命不泯灭于泛泛,我们在绿意里重生

在你必须跨越的生命之河上,没有人能能替你搭桥,只能靠你自己不错,有无数的通道,桥梁和半神人物愿意带你过河只是需要你为这些付出你的自我你只会把你的自我抵押出去,然...

读《罪与罚的彼岸》有感——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

《罪与罚的彼岸》,是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犹太人所写,书中讨论了精神的极限、酷刑、人需要多少故乡...关于精神的极限“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集中营里更显示出显示的力...

让身心轻盈——与迷茫的你我共勉

小记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刚刚,我想感触,也想落泪,幸好没有死...

“女性独立则天地皆宽”——观《出走的决心》有感

《出走的决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从开头就很压抑,露骨的展现了三代女性的困境,想要追寻自我却总被告知“要明事理”、“再等等”,主人公李红少女时为了弟弟放弃考大学,...

推荐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实践——为健康饮食寻踪觅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服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筑福“社”计师协助稚成开展手机讲堂志愿活动

稚成公益手机讲堂:点亮银发族的P图新世界2025年1月9日,一场别...

“新年色彩·创意手工坊”:湖南女子学院迎新年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圆满落幕

本网讯(通讯员林怡曾嘉颖)2025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近日,湖...

迎接2025年,拥抱新时光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洒在窗前,2025年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

化学专业2023级6班举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团日活动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2023级化学六...

最新发布

分享

举报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