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在某社区中心举行。此次活动由一群志愿者发起,旨在向未成年人普及法律知识,并特别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不是他们的“保护伞”,而是对他们的行为规范和权益保障的重要法律依据。
志愿者们首先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内容。该法于1991年首次通过,历经多次修订,现行版本是2020年修订并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2024年4月26日又作出了修改。法律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享有的各项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并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的保护。
然而,志愿者们强调,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在法律面前可以“为所欲为”。相反,它是对未成年人行为的规范和引导,旨在保护他们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伤害。志愿者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法律解释,向未成年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未成年人身份并不是“保护伞”,不能用来逃避法律责任。
在活动中,志愿者们特别提到了常州某剧本娱乐场所因提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娱乐产品而被查处的案例。该场所提供了包含招魂、上吊自杀等有害内容的剧本,并接纳了5名未成年人参与此剧本娱乐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危害。执法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当事人给予了相应的行政处罚。这一案例表明,文化市场在未成年人保护中应承担责任与义务,任何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志愿者们还指出,未成年人因法律意识淡薄和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父母应当履行好监护人的首要责任,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环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活动现场,志愿者们通过互动问答、角色扮演等形式,让未成年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不少未成年人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他们更加了解了法律的重要性和自己在法律面前的责任和义务。
此次法律知识普及活动不仅增强了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也提醒他们珍惜自己的权利,遵守法律法规,远离违法犯罪。志愿者们表示,将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