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关从岁月的长河中走来,它的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历史的纹路,镇南关大捷的热血在此流淌,镇南关起义的呐喊仿佛还在山间回荡,如今凭祥市政府通过精心塑造友谊关的语言景观来构建“爱国”景观,有效地调节和引导人们的情感指向。在此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语言景观实践队跃入“返家乡”社会实践这片充满希望和探索的广阔海洋,在1月13日至20日期间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西南端的友谊关景区,积极开展探究友谊关“爱国”景观情感机制的社会实践活动。
友谊关的语言景观是指在友谊关景区这一特定地域内,通过各种语言形式所呈现出来的视觉和文化现象,既包括友谊关的地名、路牌、标语、宣传语等使用的语言文字,也包括这些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语言景观中的语言文字可以直接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感和价值观,凭祥市政府的附属机构文化旅游和体育广电局精心挑选与爱国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语言和符号,进而构成独具感染力的“爱国”景观,从而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语言景观实践队发现了友谊关景区在构建爱国情感机制方面的突出做法,决定全面深入地分析友谊关景区语言景观的构成和特征,描绘出友谊关语言使用的整体图景,并通过由 Scollon&Scollon提出并发展起来的话语分析方法——结点分析法,挖掘语言景观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以期进一步激发人们心中炽热的爱国情感。
语言标牌作为语言景观中最直观的呈现形式,为探究友谊关“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提供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实践队共采集了382张友谊关景区的语言标牌照片,包括用于宣传友谊关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名称标牌、用于详细介绍事物的标牌与其他各种公共场所常用的标牌。在采集照片时,实践队成员从多个角度对语言标牌进行拍摄,不仅记录下标牌上的文字内容,还关注字体的样式、颜色的搭配、排版的布局等视觉元素,同时对标牌的类型进行分类,明确区分指示牌、商业招牌、宣传标语等不同类型,这些元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
在友谊关的语言标牌中,常常能看到汉语、越南语等多种语言并存。探究不同语言种类之间的关系是结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在友谊关的语言景观中,常常存在一种语言主导而其他语言辅助的情况。但就语言的使用比例而言,纯中文标牌占比达55.66%,且所有标牌的优势语言为中文,这表明中国民众才是构建爱国情感机制的关键历史主体。经过实践队统计发现,友谊关景区的语言标牌使用最多的字体是宋体,占比达 71.2%,宋体那端庄的字形,清晰的辨识度,与爱国主义所蕴含的庄重感相互映衬,传达着国家的管理秩序和权威,让本国公民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力量。同时,当标牌上展示友谊关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古关楼的形象与介绍其在历史上抵御外敌、守护国土的文字相结合时,会唤起人们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进而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友谊关地处边境地区,其语言景观中的语言标牌包含着大量的语言信息和社会意义,其中的国家象征元素和历史文化元素更是对民族自豪感的激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语言景观实践队以友谊关的语言标牌为切入点,运用结点分析法深入探究了友谊关的“爱国”景观,这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友谊关地区的语言文化现象,同时也揭示了语言景观在激发人们情感方面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