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工大电气学子返家乡:缅怀革命先烈,点燃赤子之心 ——赴和县西梁山
为探索家乡红色文化,2月4号下午,安徽工业大学社会实践团队迎着朝阳奔赴和县西梁山有序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点燃赤子之心”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西梁山山脚下 实践队员王俊尧供图
和县西梁山,位于长江下游西岸,海拔88.1米,直插大江,与隔江相望的东梁山, 两山夹峙,犹如天门。山势陡峭雄峻,挡惊涛骇浪,拥江水东流。“诗仙”李白24岁时“仗剑去国”,乘船而下,飘然而至,曾在此写下了《望天门山》的壮丽诗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实践队员爬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终于在望江亭欣赏到这盛世美景。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有现在的西梁山。
图为西梁山望江亭处俯视的风景 实践队员隆仕香供图
西梁山山势险要,扼长江中咽喉,所以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的“吴楚长岸之争”,南朝大明七年时的宋孝武帝刘骏在此检阅水军演习,以及六朝建都时在此屯兵据守,种种都说明了此地的重要性。然而,真正使这个小山头出名了,进了渡江战役纪念馆,映入伟人毛泽东主席的眼帘,是因为这里打响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第一枪——西梁山之战。看到这里的战壕遗址,让我们实践队员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战役的惨烈,更是激发了我们心中的赤子之心。
图为西梁山战役的战壕遗址 实践队员朱明奇供图
西梁山虽为弹丸之地,但却是渡江战役的必争之地,为了攻下这一险要地点,我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记得我们的长辈曾说过,我们英勇的战士不畏死亡,即使在装备落后、人数不占优势地情况下,也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下敌人的子弹,只为攻上这小小的山头,迎来全国人民的解放。最终,这里埋下了大约1500爱国战士的遗骸,他们虽然永远留在了这里,但他们的为国捐躯的精神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我们实践队员面色严肃且步伐沉重地来到他们的墓前,带着敬佩的目光深深地望向他们的安息之地,希望用我们心中的赤子之心来温暖他们的安息之地,让他们即使身处地下也能感受到无尽的温暖。
图为西梁山烈士墓前 实践队员王俊尧供图
实践队员带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却在这里看到不少人的身影。这时,我们一扫之前的沉重心情,不禁在内心感慨:有这么多百姓来悼念死去的战士,并且如此相信我们的国家,想必烈士们也能在地下安息了,国家的未来也有了希望。这是一场我们与国家、与烈士们双向奔赴的旅程,会让我们终生难忘。 图为西梁山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实践队员隆仕香供图
黄昏时分,我们实践队员身披彩霞,向这里的烈士们告别,但心中又期待着下一次的见面的兴奋,最终带着不舍的心情下了西梁山。再次回望西梁山,我们热泪盈眶,也再次感慨我们现在的幸福的来之不易。为了回报他们,我们也应该抓住当下,努力学习,争做中国共产党主义的完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