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一种由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等为原料,经过高温熔融后制成的无机玻璃质材料。珐琅技艺最早诞生于埃及,后辐射到欧洲地区,继而东传至中国。明清时期的景泰蓝就是珐琅工艺的一种典型代表。按照工艺可将其分为掐丝珐琅、 錾胎珐琅、画珐琅、空窗珐琅,其工艺繁复,种类丰富,作为工艺类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承载民族记忆与智慧的文化瑰宝,能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深入了解珐琅技艺,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在一起使珐琅真正发挥独有的魅力,1月1日至2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凤彩珐琅实践队对珐琅文化进行了深度的探究,找寻到了新时代下令珐琅发挥自身魅力的独特方式。 在实践正式开始前,实践队首先向指导教师韩笑老师请教了关于本次实践的建议,老师指出,要聚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发展难题,结合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为珐琅发展打造量身途径。在老师的建议下,实践队设计了有关非遗珐琅的调查问卷,将线上调查与线下采访相结合,收集了大量相关看法与观点,在总结归纳过后实践队明确了珐琅发展及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发现以新时代媒体赋能珐琅发展是促进珐琅在新时代下再创造再转化的一个好方法,为此,实践队准备展开一系列实践活动。实践队首先与日照市如风书画个人工作室达成合作,并在日照市非遗传承人、日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日照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梁艳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珐琅的制作,和老师沟通过后,更体会到了珐琅技艺的伟大与传承珐琅技艺的必要性。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珐琅工艺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孙乐雨 摄
随后,实践队将梁老师提出的建议与前期调查结果相结合,创造出了以新时代媒体赋能非遗发展的新路径。团队不仅形成了以梁艳老师为中心,包含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代英姿同学、2024泰安地区美术联考状元同济大学周忠诚同学在内的美术指导团队,更创作了如风书画公众号、如风视频号、凤彩小程序等传播珐琅文化的平台,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珐琅文化。
团队经过一系列的沟通协作,与梁艳老师商讨,决定与工作室合作共同推出三大系列产品:如风书签系列、如风礼盒系列、如风十二生肖系列。所推出产品深受群众中的喜爱,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图为实践队推出的如风书签系列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孙婧睿 摄
通过实践,实践队不仅学到了珐琅制作的方法,丰富了自己的认知,而且实践队成员们还认识到,作为时代新人传播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新媒体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本次的珐琅工艺的社会实践中,实践队深入探寻了这一技艺的魅力。
通过实地走访珐琅工作室,近距离观看匠人精心掐丝、细致点蓝,见证了一件件精美的珐琅器物的诞生。与老师、专家交流,了解到了这门技艺传承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还亲身体验制作,在反复尝试中感受其难度。最后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珐琅工艺。这次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传统工艺的认知,更激发了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孙乐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