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隆平水稻博物馆内迎来了一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伍——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会计二班的十位青年志愿者,以专业讲解与热情服务为游客揭开水稻文明的历史画卷,致敬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群体。
深耕历史脉络,讲述"稻"路传奇
活动当日,志愿者们分驻博物馆"稻作起源""科技兴农""隆平精神"等核心展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资料,向游客系统讲解水稻从野生植物到人类主食的驯化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农耕智慧对全球农业的影响。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专题展区,志愿者重点介绍了袁老带领团队攻克杂交水稻技术难关的科研故事,并引用其"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的名言,展现科学家扎根田野、心怀天下的精神境界。多位游客在袁隆平手稿和实验器具展柜前驻足,聆听志愿者讲述"禾下乘凉梦"背后的家国情怀。
科技与人文交融,志愿行动彰显青年担当
除历史讲解外,志愿者还结合商学院专业背景,通过数据图表向游客阐释杂交水稻技术对全球粮食增产的贡献。据统计,袁隆平团队培育的超级稻累计多养活超8000万人口,这一数字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农业科技的力量。活动负责人王同学表示:"我们查阅了数十篇论文和纪录片,将复杂的科研历程转化为通俗故事,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农业科学家如何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薪火相传,让科学精神扎根新时代
此次志愿服务不仅为博物馆日均超千名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导览服务,更成为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志愿者们坦言,筹备过程中深入研读袁隆平生平,深刻体悟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精神。商学院带队教师指出,活动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粮食安全等重大议题,是对"敦品励学、求真务实"的践行。
青年志愿者的加入为科普注入了青春活力,他们在讲述科学故事的同时,自身也成为科学精神的传播者与继承者。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稻穗低垂的谦逊与脚踏实地的担当,在新时代继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