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1月14日,怀揣着对英烈的敬仰与对历史的探寻之心,曲阜师范大学“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社会实践队踏入了郭永怀纪念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场馆,宛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人们对郭永怀先生波澜壮阔一生的认知之路,也让每一位到访者深刻领略到他为我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郭永怀先生生于1909年,是山东荣成人。在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陈旧的遗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先生伟大的一生。先生早年留学海外,在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然而,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参与国防科研工作后,郭永怀先生隐姓埋名,投身到了核武器研制的艰难征程中。当时,青海的核试验基地环境极其恶劣,海拔3000多米,飞沙走石、严寒难耐。年过半百的郭永怀先生与年轻的科研人员一起,喝苦水、住帐篷,风餐露宿。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的核武器,他经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彻夜不眠。在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时,郭永怀先生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此后我国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一直沿用这一方案。
在爆轰物理实验这一关键环节,郭永怀先生亲力亲为,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搅拌炸药。在他和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紧接着,郭永怀先生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他牵头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助力我国仅用2年8个月就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的飞跃,创造了世界奇迹。
参观的最后,大家来到了还原飞机失事场景的展区。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先生在乘飞机返京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人们在烧焦的残骸中发现,他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夹在他们胸前的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郭永怀先生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防事业的热爱。
郭永怀先生的事迹深深触动了前来参观的社会实践队队员们。他们在纪念馆内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并不时停下脚步,陷入沉思。通过这次参观,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是无数像郭永怀先生这样的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此次参观郭永怀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郭永怀先生为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激励着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在新时代,我们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应当以郭永怀先生为榜样,学习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科学的严谨以及对奉献的无私。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离开纪念馆时,天色已渐暗,但郭永怀先生的光辉形象却永远地留在了队员们的心中。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颗精神火种将不断传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