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彝乡刺绣,非遗传承”

来源: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王婕 阅读:1245 复制标题和网址

“彝乡刺绣,非遗传承”

20240709“红绿蓝小队”实践团队个人通讯稿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传承至今,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精神追求,为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推进文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培养我们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弘扬的意识。此次社会实践,“红绿蓝小队”实践团队队员在各自的家乡进行调研走访,探索本地的遗产文化,最后队员们将实践内容确立在探寻峨山彝族刺绣文化上。

7月9日至7月13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冶金工程学院“红绿蓝小队”实践团队队员前往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彝绣传习基地调研当地非遗文化传承。通过一件件彝绣作品,一览彝绣的精巧与绚丽;通过一种种民族风俗文化,寻觅峨山彝绣的悠悠传承故事;通过一针针挑针走线,努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观彝绣作品,品彝绣技艺。跨进基地大门,“守遗人”魏玉仙就向队员们介绍了基地的镇店之宝——《百花争艳图》。《百花争艳图》是在李莲英、李绍萍两位省级工艺大师带领下,由富良棚乡的1500优秀绣娘历时45天绣制而成。就着《百花争艳图》,“守遗人”魏玉仙为队员们介绍了彝绣刺绣的各种技法,每种技法都有独特的魅力,如纳苏堆绣的细腻,聂苏挑绣的立体。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彝族刺绣的种类繁多,包括服饰、挎包、背篓、桌布等各种饰品。图案也丰富多彩,有动物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图案,也有日、月、天、地、水、火等自然图案。彝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和彝族祖先的智慧是让人敬佩和赞叹的。

20240709红绿蓝小队队员拍摄刺绣过程留念.jpg

20240709红绿蓝小队队员拍摄守遗人讲解绣品留念.jpg

听民族文脉,传非遗之声。彝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彝族刺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妇女,以她们灵巧的手指,将美好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进了一针一线中。7月10日至7月13日,支部成员拿起绣针,探寻这一传统技艺的奥秘,在绣娘们的教学下学习彝族刺绣,在这几天的学习过程中,实践团队员们体会到了峨山彝绣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感叹非遗传承人高超精湛的制作工艺,敬佩她们坚守初心、臻于至善,学习她们视非遗为己任,不断探索非遗保护新途径,践行新时代大国工匠的使命。

20240712红绿蓝小队队员学习刺绣过程留念.jpg

20240712红绿蓝小队队员学习刺绣过程留念.jpg

承彝绣技艺,助非遗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彝族刺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为了保护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举办刺绣比赛和技术培训,提高刺绣艺人的地位和收入,以及将刺绣作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等。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创新的尝试,如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刺绣,开发新的产品线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彝族服饰刺绣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冰山一角,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人民时评》所道: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20240713红绿蓝小队队员持冶金学院横幅与绣娘合影留念.jpg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不仅了解了非遗文化彝绣的发展历史及传承情况,更明白了推动非遗事业延续下去的不易。虽然彝绣在传承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是留给我们实践团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愿早日找到增强非遗生命力的方法,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王婕

学院:冶金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17787061047

相关内容

“彝乡刺绣,非遗传承”

“彝乡刺绣,非遗传承”20240709“红绿蓝小队”实践团队个人通讯稿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传承至今,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精神追求,为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推进...

推荐内容

精彩由“染”而生----杭坪镇中心小学第十三届传统文化夏令营

在金华市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一件件由孩子们亲手制作...

以画笔绘梦,巢湖姥山岛上的乡村振兴之旅

7月17日,来自巢湖学院的旅游管理学院赴中庙姥山岛“旅绘同行,志...

民族团结大家庭,巴盐古道焕新颜

巴盐古道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代盐运通道,起自...

“凝心聚才”调研团走进科技企业,探索科技人才集聚与企业创新发展

22024年暑期,山东大学(威海)“凝心聚才”调研团深入珠海和西安...

“凝心聚才”调研团实践回顾:多地调研聚焦科技人才与高新产业协同发展

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集聚对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2024年7月...

最新发布

海报

举报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