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日照1月19日讯(通讯员 毛云飞)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中,农民夜校成为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阵地,其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为进一步了解新时代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和创新路径,曲阜师范大学兴农先锋实践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于2024年1月15日,分小组前往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杨柳镇农民夜校、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西道头村农民夜校、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西良子村农民夜校、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农民夜校等典型农民夜校开展实践活动。
一、实践前奏:精心筹备,明确方向
实践队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为宏大背景,将研究目标精准锚定在山东农民夜校转型升级上。为确保实践活动科学、有序开展,队员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细致且扎实的准备工作。
队员们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国家关于乡村振兴、农村教育的政策文件,全面了解农民夜校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民夜校的实际情况,实践队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确定了涵盖政策支持、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的调研指标。针对不同调研对象,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二、深入实地:调研走访,洞察现状
调查期间,实践队队员满怀热忱,分赴多地,展开了深入且全面的实地调研。
在济宁市泗水县杨柳镇农民夜校,队员们发现这里的教学内容与现实农业生产需求严重脱节。课程大多局限于传统农业技术,对于当下至关重要的现代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等领域涉及极少。一位种植大户无奈地表示:“现在市场变化太快,我们种出来的东西常常卖不上好价钱,要是能早点学到市场方面的知识就好了。”这种教育与实际需求的不匹配,使得农民在面对农业产业升级和市场波动时,显得手足无措,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威海市临港区西道头村农民夜校则面临着教学资源与设施匮乏的困境。夜校不仅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器材等,而且师资队伍也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些兼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农民夜校的教学工作中,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据一位兼职教师反映:“有时候想给村民们展示一些新技术的操作视频,但是设备不给力,只能干着急。”
在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西良子村农民夜校调研时,队员们注意到农民的参与度不高。由于农民日常劳作十分辛苦,闲暇时间较少,加上夜校缺乏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导致他们对夜校的参与热情较低。部分农民表示:“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实在太累了,而且感觉去夜校学习对自己的实际帮助也不是很大。”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夜校的教育成效,也制约了其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发挥。